--刊登于《星洲日报副刊 -- 优活年代》 (2014年10月30日)
犹记得两年前我母亲的“那一刻”即将来临时,我很坚定的跟主治医生说,请不要为母亲插管,没必要把食物强灌进母亲的肚子,当时医生加以解释和劝说,惟有插管才能“延续”母亲的性命,但我跟兄姐们商量后,都觉得不忍心再让年迈八十有几的母亲受苦,因为她已被病魔折腾多年,半辈子吃药多过吃饭,导致肾脏衰竭而必须洗肾,已经瘫痪卧床不起,不省人事,此时插管又有何意义,“延续”的不是生命,而是她的“痛苦”!
虽然当时都没有接触什么临终关怀的训练,但是我很庆幸做了明智的抉择,因为上个星期我去参加了一场在台北市举行的《佛法与临终关怀》研讨会时,获得了“肯定”!
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定义,一个国家65岁的老年人数只要超过全国人口的7%,就称之为高龄社会。在探讨“如何营造符合高龄佛教徒需求的长期照护”时,台大医学院护理胡文郁教授说,预计在2018年及2025年分别进入“高龄社会”及“超高龄社会”,很多人会很担心健康问题、配偶生病照顾、以及日益迫近的生命末期的冲击。有鉴于此,基于“老有所终”的思维,目前社会急需的是积极培训照护人力、推动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完善的疗养环境和场所。
在台湾已有相当健全的医疗照护网络,逐步衔接社区医院、诊所、卫生所以及居家养护等机构,把佛法应用于临终关怀和培训临床宗教师,同时也致力于“安宁缓和”医疗观念和落实“居家安老,在家善终”的理念,我想这在马来西亚是比较缺乏的。
每年10月的第2个星期六是世界“安宁日”,引起我注意的是“安宁”所涵盖的意义和范围,根据世界安宁疗护联盟的解释,安宁疗护是针对临终或癌末病人给于心灵及医药的照顾,“安宁日”传达的是一个信念 -- 关注末期病人,传达对他们的关怀,表达安宁心愿,对安宁疗护的支持和重视。
除此之外,安宁疗护亦包含“善终关怀”这部分,人人皆有善终的权利,临终可以选择不要施心肺复苏术的基本人权,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认知,很多时候末期病人没有得到更妥善的照顾,严重影响善终的素质,生死俩不安!
然而,要强调的是安宁疗护并非“放弃”治疗,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(WHO)列下几个安宁医疗的关键点 –
1,生死是正常过程,不是对立,而是连续
2,它即不加速,也不故意延迟死亡
3,提供疼痛和不适症状之缓解
4,整合病患心理和灵性层面之照护
5,协助病人尽可能积极生活直至死亡的支持系统
6,协助家属适应对病患照顾,以及死亡哀伤期间调适的支持系统

目前台湾卫生部、各大医院、佛教医事法师组织,以及安宁疗护中心都在鼓励民众预立“安宁缓和兼维生医疗抉择意愿书”,如果经医师诊断为不可治疗之重病,为了要减轻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生理、心理及灵性痛苦,可以选择不施行心肺复苏术(气管内插管和电击等)及不施行维生医疗来“延长”频死过程。
预立意愿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临终者保有活着的品质、离开的尊严,泰然走过生死大关。
安宁疗护及临终关怀,医学与佛法相辅相成,根据医师和法师们临床经验分享,那些凶神恶煞、十恶不赦的坏人,一旦临命终时,都会心生恐惧,不敢面对,有者会呐喊“我不要这么痛苦的死呀!哪有人这样死的?”,“我全身很痛苦呀,受够了,不想再活了!!”,此时此刻,佛法成了心药,义工法师们善巧开导安慰,令生正信;继而引导念佛,以助净念。
百丈山力行禅寺住持慧门法师主讲时说,相对于化疗等肉体的治疗,“话疗”是对临终病人作精神的治疗,“话疗”应用的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和同事,尤其是爱语,病人更乐于接受,成效最大,缓解病人临终的痛苦。
“话疗”使病人体认无常不可避免,坦然除却对生的执著,期待更美好的未来或往生极乐,然最高的境界则是使其顿见自性,证无生忍。
善终,是“五福”之一,是人生最宝贵的福气。《华严经》也提到 -- 众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只是被执著无明所蒙蔽;善终是这一世的驿站终点,它仿佛修习成佛的过程,虽不简单但却是可以实现。
《西藏生死书》认为死亡是“快乐的轮回”,因为活着,是最好的礼物;善终,是最美的祝福,临终者要有学习的意愿,对“未来”要充满信心。
临终,是死亡前最好、最珍贵的修行时刻,需要一个适切的修习环境,切莫在手术台上任人宰割抢救,破坏了善终的因缘。
..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